摘要
2022年,俄烏危機加劇全球能源危機,通脹飆升,美聯儲等主要央行加速收緊貨幣政策,“三期疊加”風險導致全球資產管理行業發展出現反復。國內資本市場呈“W”走勢震蕩下行,在4月和10月跌至階段性底部后均出現過一定反彈;保險資管管理規模上升;公募基金行業體量穩步提升,債券型基金份額達10年以來最高值,外資資管加速國內布局;私募基金規模破20萬億;銀行理財受凈值化轉型與債券市場“破凈潮”影響理財規模與收益率明顯下滑;信托行業轉型調整持續推進,資產規模小幅下滑。險資運用余額穩步上升,資產配置比例保持穩健,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斷提升。監管政策方面,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以改善市場預期為切入點,提振市場信心;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開閘,商業養老保險前景廣闊;政策利好頻出支持綠色投資,綠色金融監管體系逐步健全;公募基金牌照制度適度放寬,大資管行業競爭格局更加多元。展望未來,保險資管行業應聚焦服務個人客戶能力建設,推動產品創新和業務模式創新;加快拓展第三支柱業務領域,積極參與國家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建設;加大產業升級、科技創新領域股權投資力度;持續提升綠色投資能力。
一、資產管理市場發展情況
1、全球資管市場主要情況
資本市場方面,俄烏沖突導致的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對全球能源市場和商品市場形成明顯沖擊,進一步推升通脹,投資者衰退預期進一步提升。美聯儲采用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最強的加息力度,當前基準利率水平已處于近十五年新高,美元指數創20年新高引發全球跨境資本重新回流美國,對全球風險資產價格形成多重打壓。在此背景下,大宗商品價格在年初沖高后維持高位震蕩格局,全球權益市場普遍出現明顯下行,美股創2008年以來年度最差表現,標普500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分別下跌4.81%、14.39%。歐洲各國股指也普遍走弱,德國DAX和法國CAC40指數9月底跌幅在20%左右,年初至今跌幅縮為10%左右。全球債券市場同樣表現不佳,10年期美債收益率年內一度突破4%,年末收于3.8%水平,較上一年底1.5%的水平顯著上行,英德法等歐洲核心國家10年期國債利率上行幅度和節奏與美債接近,而部分基本面較差的重債務國家國債收益率上行幅度更為明顯。
資產管理行業方面,受資本市場劇烈震蕩影響,全球資產管理行業發展出現反復。歐洲機構IPE數據顯示,2021年末500強機構管理資產總規模達106.8萬億歐元,首次突破百萬億歐元大關,較2020年增長19.7%。資本市場走勢良好和資金流入是支持2021年全球資產管理機構管理規模大幅提升的重要支持力量,但2022年隨著市場走勢疲弱和資金大幅涌入各類避險資產,全球資產管理機構管理規模增長勢頭顯著趨弱。盡管當前時點2022年全球資管行業的有關排名數據尚未正式公布,但種種跡象表明市場出現的大幅波動對資產管理機構在管規模帶來了較大沖擊,尤其是對各類主動管理型產品的沖擊更為嚴重。全球最大資產管理機構貝萊德為例,其資產管理規模在進入2022年后持續下降,2022年末管理資產規模為8.59萬億美元,較2021年末下降14.2%。安聯、安盛資管板塊上半年管理規模降幅分別為11.1%、7.2%。另據羅斯柴爾德家族旗下FOF機構LCH Investments測算,2022年全球對沖基金整體虧損2080億美元。Preqin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對沖基金整體回報率為-6.5%,創造了2008年(-13%)以來的最大虧損。
在IPE全球機構排名中,國壽資產排名保持國內第一,平安資管、招銀理財、易方達基金、泰康資管、建銀理財、工銀理財分列二至七位。
2、中國資產管理市場情況
資本市場方面,A股市場2022年基本呈“W”走勢震蕩下行,但在4月和10月分別跌至階段性底部后均出現過一定反彈,對專業投資機構發揮投研能力優勢搶抓結構性行情機會有利。全年看,滬指年內高點3651.89,全年累計下跌15.13%,年線止步三連陽,創業板指、深成指年內高點3349.45、14941.19,全年分別下跌29.37%、25.85%。國債收益率上行幅度較小,配置角度“資產荒”格局仍延續。債市信用利差年底波動較大,三年期AA級信用債與同期限國開債利差從年初108BP一度壓縮至54BP,為六年來最低,進入11月,信用利差又快速反彈至96BP,市場出現階段恐慌。在行業支持政策引導下,年尾時點市場表現平穩。
保險資管方面,資金管理規模穩步增長,業務模式向“大資管”方向發展。根據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2022年7月發布的統計數據,截至2021年底,32家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管理規模合計19.89萬億元,同比增長11.52%。業務規模前三為專戶業務、組合類產品和債權投資計劃,其中專戶業務規模超16萬億元,占比超七成。從增速看,2021年,資產支持計劃規模同比增長76%;組合類產品規模同比增長40%,連續兩年較快增長。2022年8月,銀保監會印發《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規定》,深化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引導保險資管公司夯實長期投資、穩健投資、價值投資能力,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接更多優質中長期資金。保險資管公司的業務模式日趨與“大資管”同業看齊。
根據可得數據,2022年末國壽資產、泰康資產披露管理資產規模分別達到4.8萬億元、2.8萬億元,較上年分別增長約9.1%、3.7%(平安資產截至2022年6月末管理資產規模為4.24萬億元,較上年增長4.7%),在管規模均穩步提升。
公募基金方面,行業體量穩步提升,債券型基金份額達10年以來最高值。截至2022年12月,全市場公募基金規模26.8萬億元,同比增長5.35%。非貨幣基金集中度穩步提升,行業馬太效應持續增強。142家公墓基金管理機構中管理規模排名前20強基金公司合計月均規模達9.29萬億元,相較于2021年的8.5萬億元增長了9.29%。從產品類型看,貨幣型、債券型、混合型、股票型基金分別占比39.69%、32.05%、18.24%、7.87%。受股市震蕩影響,2022年權益類公募基金份額縮水超13%,而債券型基金份額達到10年以來最高值。截至2022年12月31日,2022年新成立基金份額1.4萬億份,相比于2021年的2.9萬億,公募新發份額大幅下降48.4%,為近三年最低點。2022年新發基金中,債券類基金份額0.98萬億,占新發基金的比例為69%?;鹗袌鲂掳l產品風格分化,與市場風險偏好變化方向基本一致。
外資資管入華方面,自2020年外資股比限制取消以來,外資巨頭紛紛加速布局中國公募市場。2020年以來,貝萊德、富達、路博邁等多家外資巨頭便陸續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公募牌照的申請報告并獲批開業,其中貝萊德基金已發行4只公募產品,內容涵蓋泛行業A股權益基金、泛行業港股權益基金、先進制造基金等,富達基金及路博邁基金均已上報了首只公募基金。目前,還有多家公募基金在排隊申請。我國公募基金行業“引進來”和“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包容開放、多元競爭、雙向開放的市場格局正在形成。
私募基金方面,2022年私募基金管理規模邁上新臺階,站上了20萬億歷史高點。據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23667家,管理基金數量超14.5萬只,管理基金規模20.03萬億元,較年初增加了0.27萬億元。百億私募持續擴容。截至2022年12月26日,百億私募機構增至112家,與去年底相比新增22家。但中小私募生存壓力明顯增大,私募排排網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私募清盤基共有5308只,其中提前清算的產品有5090只,占比高達95%。
銀行理財方面,受凈值化轉型與債券市場“破凈潮”影響理財規模與收益率明顯下滑。2022年初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同比下降,發行數量由2021年的50876只減少36.74%至32185只。凈值化轉型疊加市場走勢不佳,2022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及管理規模均顯著下行。根據申萬證券的統計,理財產品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由去年同期的3.97%降低至2.97%。另據普益標準統計,2022年末銀行理財產品存續總規模由上年末的29萬億元下降到26.65萬億元。主要降幅集中在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與同期債券市場出現調整導致“破凈潮”密切相關。隨著理財產品凈值化改造的全面完成,產品凈值在市場波動環境下出現浮動將成為常態。根據可得數據,招銀理財、建信理財、工銀理財截至2022年6月末規模分別為2.88萬億元、2.05萬億元、1.92萬億元,分別較年初增長3.6%、減少6.5%、減少6.4%。
信托行業方面,資產規??傂》禄?,行業轉型調整仍在持續推動過程中。12月12日,中國信托業協會發布《2022年三季度末信托公司主要業務數據》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信托資產規模余額為21.07萬億元,同比增加0.63萬億元,增幅為3.08%。
二、保險資金運用情況綜述
一是險資運用余額穩步上升,資產配置比例保持穩健。
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一方業務”——保險資金運用保持穩步增長態勢,根據銀保監會數據,截至2022年10月,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24.54萬億元,同比增長8.7%。結構上看,銀行存款2.85萬億元,占比11.6%;債券10.10萬億元,占比41.2%;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2.91萬億元,占比11.8%;其他投資8.68萬億元,占比35.4%,配置結構變化不大。
二是發揮優勢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作用更加凸顯。
根據銀保監會數據,保險資金通過債券、股票、股權、保險資管產品等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中長期資金支持,資金規模由2012年的4萬億元增加至2022年6月末的21.85萬億元,累計增長4.46倍。在服務區域協調發展方面,保險資金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投資5.88萬億元,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投資5.59萬億元,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投資2.10萬億元。保險資金還為南水北調、西氣東輸、京滬高鐵、大數據中心、特高壓、商用大飛機等重大工程項目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服務養老產業方面,保險資金參與養老社區項目59個,計劃投資規模1412.16億元。此外,保險資金服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投資余額2.19萬億元,支持綠色發展產業投資余額1.22萬億元。
三是持續推進保險資金運用改革,政策支持助力改善社會融資結構。
監管部門引導行業機構和自律組織積極穩妥開展股權投資計劃、保險私募基金等業務創新,提升保險私募基金市場化運作水平,支持保險機構綜合運用各類股權產品,參與中小企業和重點領域企業股權投資。2022年償二代二期工程也對保險資金投資銀行股、大盤藍籌股和公募REITs等給予優惠政策。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保險業共投資滬深300成份股約7900億元,節約最低資本138億元。銀保監會通過優化產品發行機制,產品登記平均時長由15.22個工作日縮短為3.14個工作日,效率提升79.36%,有力提升了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
三、主要政策動態分析
一是2023年經濟工作切入點為改善預期,提振市場信心。
當前經濟面臨的首要問題是需求疲軟及信心不足,按照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貨幣政策結構要“精準”,程度上要“有力”。央行工作會議作出具體部署,加大金融對國內需求和供給體系的支持力度,支持恢復和擴大消費、重點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建設;持續深化改革,加強平臺企業金融業務常態化監管。財政政策延續“加力提效”,擔起穩增長的大任,預計2023年財政赤字率或回升至3%以上,專項債規?;蜻_到3.9萬億元水平。
二是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開閘,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在理財市場有較強競爭力。
2022年11月25日,人社部宣布個人養老金制度啟動實施,通過稅費優惠鼓勵個人開設養老金賬戶,購買個人養老金產品。個人養老金制度出臺,標志著我國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制度建設進入新階段。11月28日,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公布了首批“個人養老金產品目錄”,共40家基金公司的129只養老目標基金產品入圍,首批入選均為養老目標類FOF。第三支柱的本質是長期儲蓄,在熨平資本市場周期波動、保障個人長壽風險方面具有天然優勢。有機構預測,未來十年,在稅優額度擴大、與企業年金實現打通等樂觀預期下,第三支柱市場容量有望達到6-8萬億元,發展空間廣闊。各類大資管機構中,公募基金、銀行理財已率先參與其中,保險資管機構應積極爭取,發揮自身長期積累的多品種投資能力和大類資產配置優勢,在豐富養老人群的產品服務中,形成自身新的增長點。
三是綠色低碳轉型勢不可擋,綠色金融前景可期。
2021年以來,雙碳“1+N”政策體系陸續出臺后,2022年12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印發通知,明確加大綠色技術財稅金融支持強化財稅政策保障。各級財政對符合條件的綠色技術攻關項目予以積極支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對綠色技術創新成果推廣應用予以支持。加強綠色技術創新的股權支持力度,實施“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引導各類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等支持綠色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政策利好頻出,隨著政策支持和綠色投資的普及,有望為前瞻布局資管機構帶來先機。
四是鼓勵更多資管機構從事公募資產管理業務。
2022年4月26日,證監會發布《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進一步深化改革支持差異化發展的系列措施,調整優化公募基金牌照制度,適度放寬同一主體下公募牌照數量限制,支保險資管公司、銀行理財子公司、證券資管等專業資產管理機構依法申請公募基金牌照,從事公募基金管理業務,促進各類機構發揮自身優勢,全方位服務居民財富管理需求。
四、行業發展趨勢展望
一是進一步聚焦服務個人客戶能力建設成為未來發展重要趨勢。
隨著推進共同富裕戰略目標的穩步推進和達成,居民財產性收入的逐步提升將使居民財富管理市場成為資產管理行業的全新“藍?!?,提升服務個人客戶能力將成為未來一個時期資產管理機構的重點戰略目標。在當前大資管行業整體譜系中,公募基金行業市場化程度高、信息透明度好,在服務個人客戶領域已逐步展現出明顯業務優勢,外資資管、券商資管等專業化資產管理機構都在積極謀求通過獲取公募基金牌照從而具備服務廣大個人客戶財富管理需求的能力,未來公募基金領域可能將成為大資管行業的全新發展熱點領域。
二是推動產品創新和業務模式創新,為實體經濟提供差異化融資服務。
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部署,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這為資管行業服務實體經濟、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指明了方向。保險資管機構應發揮管理長周期大體量資金運用特色優勢,在助力新發展格局中找準定位、積極補位,聚焦科技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等新機遇加快布局,推動產品創新和業務模式創新,為實體經濟提供有別于信貸資金的差異化融資服務。
三是加快拓展第三支柱業務領域,積極參與國家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
構建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是服務于保障民生的重要舉措,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3年經濟工作時提出要擴大國內需求,支持養老服務消費。在個人養老金系列政策出臺后,大資管行業各類機構抓緊備戰。保險資管機構從服務所屬集團商業養老保險業務和直接提供三支柱保險資管產品方面,均有較大的增長空間。應積極把握機遇,發揮優勢,豐富養老人群產品服務選擇,為行業發展創造新的機遇。
四是支持產業升級、科技創新,保險資管機構將加大股權投資。
銀保監會積極鼓勵保險資金加大股權投資力度,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通過直接股權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股權投資計劃等方式,為科技企業提供股權性資本,助力提升直接融資比重,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保險資金屬于長期投資資金,加碼股權投資有助于PE/VC機構開展跨周期投資,更靈活地扶持國內大量初創型高科技企業成長,助力實體經濟發展與產業迭代升級。未來保險資金開展股權投資的行業限制與金額上限進一步放寬將是大概率事件,各機構應積極做好相關能力儲備。
五是積極探索實踐,提升綠色投資能力。
綠色投資是近年資產管理理念和方法的重點創新領域,《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頒布進一步為行業綠色金融發展明確目標,各家資管機構也從服務“雙碳”戰略和提升ESG投資能力角度出發積極推出綠色投資領域的標準和解決方案,競爭行業引領地位。綠色投資作為重大國家戰略,政策體系完善,市場空間廣闊,資管機構應在公司治理、投資決策、系統控制、風險管理、企業文化各個方面,開展能力建設,迎接經濟綠色轉型的重大機遇。
來源:中 國 人 壽